欢迎光临江南体育平台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13903378238 中文English

江南体育平台

高效清洁液压胶管 不锈钢管 硬管 软管等各类材质管道

江南游戏网站
江南游戏app

江南体育平台行业动态

下潜至海底1866米!历经8小时她完成了厦大人的首次深潜科考……

来源 :江南游戏app 时间 :2024-12-20 05:41:07

  “当我到达水下1866米的深度时,眼前海底的景象令人震撼。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深海的宁静和神秘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科研探索的决心。”谈及让自己终生难忘的科考经历,孟雅冰这样说道。

  孟雅冰,36岁,山东人。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长期从事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负责污水碱化增汇研究工作。

  “随着深度增加,我心跳加速,但这没让我感到恐惧,反而激发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8月27日,科考船抵达西菲律宾海,“深海勇士”号潜水器开始执行第734次下潜任务。这是“深海勇士”号的一次常规下潜任务,但对孟雅冰而言,却是她的首次深潜经历。

  早上8∶50,“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正式下潜,这趟8小时潜水科考的目的地是加瓜海脊。

  孟雅冰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西菲律宾海加瓜海脊成功下潜至海底1866米。

  随着潜水器缓慢下降,周围的光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邃的黑暗。孟雅冰回忆道:“随着深度持续不断的增加,我心跳加速,但这没让我感到恐惧,反而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潜水器下降时,舱内温度也慢慢下降。“驾驶舱里,温度、湿度都被严控,我没有感到不适,就是温度降低后,加了一件外套。”身材娇小的孟雅冰说,虽然驾驶舱的空间不大,但她能够站立,还能随时变换坐姿。

  深海中没有光线,孟雅冰只能依靠潜水器的强力灯光照亮周围环境。“潜水器每一次坐底,透过舷窗,我看到海底的沉积物层纷纷扬起,尽管那片海域的海底生物不多,但看到在极端海底环境下生长的珊瑚,仍十分震撼。”她说。

  航次首席科学家与孟雅冰设计了此次海底科考的路线——在加瓜海脊的六个点位采样,六个点位在海底呈现“门”字形。按照预定的路线小时内,采集样品、记录数据、拍摄照片……任务清单顺利完成。

  虽然是首次潜水,孟雅冰的这次下潜过程十分顺利:“深潜是一项技术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虽然对未知的深海环境充满敬畏,但我对深潜团队和设备的专业性有足够的信心,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始终坚信科研的价值远高于个人的恐惧与担忧,我很享受这趟深海科考之旅。”

  翻阅电脑里的照片,孟雅冰笑着说道,“没有庞然大物,也没有成群的鱼,海底生物分布较为稀疏,有点像荒漠。”

  “我们在加瓜海脊的潜次中,一直希望能发现冷水珊瑚林,但冷水珊瑚的分布非常分散。”她说。

  当然,在深海中寻找冷水珊瑚的过程,也有惊喜。让孟雅冰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海底里的海绵与海百合,“黄色的海百合附着在白色的海绵上,这说明海绵可以在深海里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由于深海环境较为苛刻,机械臂的操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确保尽可能少地破坏珊瑚的自然结构。”她说,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使用4K摄影和云台录像,完整记录了珊瑚采集的每一个细节。这些影像资料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了宝贵数据,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提到海洋,孟雅冰总是不自觉升高语调。她外表柔弱,小时候很少见到大海。求学期间研究的是生态环境,与大海也没直接联系。

  不过,博士后出站,她阴差阳错进入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焦念志院士团队,开始研究海洋。越是研究深入,她越被大海吸引,她说:“我记得第一次接触海洋碳汇理论时,焦老师谈到如何通过增强海洋碱度来提升海洋碳吸收能力,让我醍醐灌顶,找到了科研的方向。”

  她说:“焦老师一直强调,实现碳中和,既要减排,更要增汇。ONCE计划的目标就是打造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的战略科技力量。”

  此次深海科考收集的样品,为孟雅冰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她说,未来,她将集中分析这些样品,并探索深海环境中的碳储存潜力。

  “每一次深海探测,都是人类向未知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愿你们不仅完成科研任务,更要将探索精神带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是孟雅冰出发前,焦念志老师给她的叮嘱。她说,这些话不仅为她的航次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更是科研生涯中的座右铭。

  “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缓解海洋酸化,提升海洋碳汇能力,从而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但这只是海洋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她说,“我的深海研究才刚开始,希望第一次之后,还有非常多探索的任务等着我。”

  此次航次于2024年8月15日起航,于2024年9月12日回港。在整个航程中,有许多难忘的瞬间,让孟雅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台风“摩羯”过后的夜潜作业。

  她回忆道,当时尽管风暴已逝去,但夜晚海况依然严峻,掀起的海浪高达6米。在剧烈的波动下,潜水器缓缓下放。护潜小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颠簸,宛如乘坐过山车,场面异常惊险。但蛙人和驾驶小艇的水手展现出了极大的坚韧与团结,大家全力以赴,确保潜水器的顺利下潜。

  孟雅冰说,这一场面不仅让她深刻体会到深海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挑战,也更加坚定了肩负科研使命的决心。正是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协作,推动了科学探索的不断前行。

  悬挂在潜艇外的水杯(左一),经历一次下潜后在压力的作用下,成了小巧的纪念品。(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9厘米高的泡沫杯被压缩到4厘米,直径4.5厘米的杯底被压缩到2.2厘米,大大缩水——孟雅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泡沫杯。杯身上是她关于“深海勇士”的手绘图。

  原来,在航程中,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为科考人员提供了白色泡沫杯,供大家绘画创作。随后,这些泡沫杯被挂在潜水器上,随着潜水器下潜进入深海,经过高压环境进行压缩。

  “为了增添趣味性,大家还特别举办了一场泡沫杯创意比赛,比拼谁的画作最具创意,谁的泡沫杯压缩后形状最独特、有趣。”孟雅冰说,“泡沫杯不仅是画作,今后我们还将其用于海洋科普宣传。”

  即日起,厦门日报“75年·75人”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火热开展。本报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75张“新闻面孔”,欢迎您推荐或自荐。受访者不受年龄、职业、身份限制。

全国咨询热线: 0315-5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