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冬日的塞北大漠从沉睡中苏醒。某部无人机连卫连长手持望远镜,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周边的天气状况。冷风吹散薄雾,也拂过他黝黑的脸庞。远处的跑道上,一架无人机准备完毕,正等待指令。
“起飞”指令下达,随着阵阵轰鸣声,无人机在滑跑中腾空而起,向着天空呼啸而去。看着无人机飞上云层,中士韩义东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透过观察窗,韩义东在指挥控制方舱内注视着这一切。无人机起飞那一刻,他清晰听到了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
“报告飞行数据!”电台传来命令。韩义东将视线很快放回到屏幕上。作为飞行控制员,他要实时关注飞行数据,与战友密切协同,精准控制无人机按照设定航线飞行,捕捉目标。
电脑屏幕上,红色的飞行航线格外显眼。从起点连向目标区,曲折蜿蜒的线条让他不禁想起曾经在这个地方进行过的一次对抗训练。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寒冬,暴风雪说来就来,一夜过去,积雪便把帐篷堵得严严实实。极寒天气仿佛要冻结一切,在室外活动没一会儿,韩义东的眉毛上便结满了冰碴。
喘着粗气,韩义东跟着卫连长爬上了临近宿营地的一座山包。不顾寒风刺骨,他们赶紧摊开地图,寻找合适的试飞点位。怎料放眼望去,一片白雪茫茫,地图上标示的点位早已被雪覆盖,杳无踪迹。两人睁大眼睛仔细对照,仍一无所获——尽管来之前他们曾预想了多种有几率发生的意外状况,但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一种“意料之外”。
可“意料之外”才是战场常态。在导调组看来,一支部队的未来取决于它的实战能力。如果战场设置都在意料之中,那便毫无挑战。
“目标1号地域,实施电磁压制!”时针正指向凌晨1点,电台中突然传来红方指挥员的作战指令。
“发射!”闻令而动,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直指“敌”阵地上空。从无人机发射的那一刻起,韩义东的双眼就再也没有离开操作界面和电脑屏幕。在隐蔽伪装的指挥控制方舱里,他的双手灵活地游走在无人机操纵台上。
“搜捕目标,实施干扰!”不久,“蓝军”电磁信号出现在屏幕上。卫连长迅速下达指令,无人机随即撒开一张电磁大网。胜利在望,“敌”方却快速变换通信频率,交错规避干扰,并模拟多个假目标佯动诱真,战场态势一时间陷入僵局。
夜战,总是变幻莫测的。“敌”在明处时还好,一旦捕捉不到对方目标,夜色便使战局更加胶着。
周围小声的议论像飘落的雪花,那雪花又化为一粒粒碎冰,敲打在卫连长的心头上。“眼下还不是放弃的时候!”他紧盯着屏幕,逐渐摸清对手改频时间规律,最终成功锁定目标。
然而,战场之上分秒必争。就在他们即将展开行动的前一刻,“蓝军”已成功锁定他们的位置坐标。刹那间,电台失灵、雷达失效,指挥网陷入瘫痪。与此同时,“敌”炮兵分队实施火力打击,无人机连“全军覆没”。
破晓时分,大漠寒风呼呼作响。听着呼啸的风声,卫连长眉头紧锁,思考着该如何反败为胜。
受高原高寒环境影响,装备性能有所变化。对这种特殊情况,教材上是没有具体数据参考的,需要官兵一点点摸索体会。第二天,他带着连队骨干组成“攻关小组”,大家抱起教材、钻进战车,以归零心态重学装备。
“无人机是我的老伙计,但遇到陌生地域和极端天候,它就会变得和平时大不一样,要重新认识它。”每次训练结束,韩义东都会努力探索极限条件下的飞行要领。不知不觉间,他教材翻了好几遍,笔记记了一大本。
作为转岗到无人机连的新手,一级上士邓晓峰在没有专家技术指导、没有老班长帮教的情况下,愣是憋着一股子劲,将每个专业术语都精准背记、每个技术参数都分析研究。新型无人机列装后,他很快对装备各部位的构造、功用、原理和相关性能参数做到“一口清”,还掌握了多项技能。
又是一年野外驻训,夏夜的戈壁滩格外静谧、幽暗。卫连长在帐篷后的小山坡席地而坐,吹着裹挟沙尘、呼啸来去的风,伸手仿佛就能掬起一捧银色的月光。
“所有人员迅速下车,占领阵地!”下达完指令,紧握着对讲机,卫连长心潮起伏。这场多兵种协同训练打响至今,他已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血丝早已布满双眼。“看来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他猛地起身,扣紧头顶的钢盔,向发射阵地走去。
在这片塞北大漠,朔风呼啸不绝于耳。夹杂着沙砾的风,如刀剑般刺向旷野上的每一个角落。
迎着风沙,邓晓峰带领机务班战士,迅速操控设备、调整角度、吊装无人机。大概一刻钟后,配发不久的某新型无人机就已完成开设。风沙拍在机身上,铮铮作响。搓了搓僵硬的双手,邓晓峰拿起对讲机向连长报告:“架设完毕!”
夹杂着风声,各种指令在对讲机中不时传来,无人机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无人机连的协同作战。每一次飞行,各个战位上的官兵都要上紧发条。
“立即调整起飞方向!”卫连长一边指挥几名操作手迅速调整起飞方向,一边连接点火线缆、完成加电准备。
然而,就在发射前的一瞬间,风向再次发生改变。众人错愕之时,纷纷看向连长。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风向变化无常,贸然起飞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战场讲究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犹豫。卫连长攥紧拳头,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气象员,实时测量风速风向,择机滑跑起飞!”全连官兵依令而动,机务手仔细检查,气象员监测风向,飞控手操作摇杆……“调整侧偏!”“大马力爬升!”一阵轰鸣声中,无人机像一支利箭刺向天空,在高空翱翔,顺利完成起飞。
李白在观放白鹰时,曾写下诗句“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形容白鹰翱翔天空,目视百里的英姿。无人机腾空而起,划破长空,在战士们的想象中,那也是他们放飞的一只“鹰”。只见无人机悄然抵近“敌”防御前沿,很快,“敌情”信息被源源不断传回指挥部。
“发现目标,已锁定!要不要进行激光照射引导?”无人机地面控制站里,屏幕画面中忽然出现3座地堡。确认为“敌”目标后,任务控制员亢喜年立即向指挥员报告。
“无人机实施激光照射!炮兵分队立即准备打击!”接到指令,操纵手迅速按下激光照射按钮,地堡瞬间被“摧毁”。
刚与炮兵分队完成协同打击任务,电台中又传来上级指令:“02,命你部于30分钟后协同直升机编队,对地面移动目标实施打击!”
云霄之上,战鹰盘旋。一番侦察后,亢喜年在屏幕上发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经判别确认为“敌”正在机动的装甲车。他立即锁定跟踪,同步向上级报告情况。
此时,隐蔽盘旋在山谷中的武装直升机接到“敌情”通报,跃升而起,在无人机激光照射引导下锁定目标……
引擎声再次回荡在戈壁上空,朔风呼啸依旧不绝于耳。伴着飞扬的尘土,无人机在轰鸣的马达声中返回着陆。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随时在线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学技术创新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能提高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度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记者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有助于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公司数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基于对生成型AI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作者觉得,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AI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民间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蒸蒸日上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