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纪轻的人喜欢暖色调。一座城市,如果想让年轻人近悦远来,不妨在城市色彩上多做做文章。”12月19日,在市政府参事室主办的“人民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上海2024参事国是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的“色彩论”,令与会者耳目一新。当天,各地专家学者畅谈何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金点子频出。
在长宁区愚园路上,有一家“老伯伯内衣店”。在这里,顾客能买到5元/双的棉袜、19元/件的马甲背心,以及各式各样的中老年家常服饰。这几天,上海天气冷了,这家内衣店也“火”了,多年的老主顾、为长辈添置衣服的年轻顾客纷至沓来。人们说,在这家内衣店买的不仅是方便,还有情怀。
“这是一家很便民、很有人文情怀的老店,很庆幸保留下来了。”曾担任长宁区区长的上海市政府参事顾洪辉在演讲中,以“老伯伯内衣店”为开场白,以愚园路更新为例,阐释了人文关怀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愚园路——这条全长不到3公里的马路,有108幢老洋房和60幢优秀历史建筑,人文气息浓郁。2015年,愚园路更新真正开始启动。在起初的构想中,这里将被打造成一片艺术街区。但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后,很快转变了观念,调整了方案。
“通过拆建改造,搞一堆网红打卡地的确能聚客吸睛,但也可能侵害当地居民利益,破坏当地历史风貌。”顾洪辉说,愚园路改造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便是“宜居为本”,把百姓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在修复建筑、调整业态的同时,愚园路新开办了社区食堂、智慧菜场,并保留了各种修修补补的便民服务。能预见的是,当初愚园路在调整业态的过程中,若是一味追求租金导向,“老伯伯内衣店”这类便民老店,很可能被迫搬迁。
如今的愚园路,洋房与里弄交错林立,老店和潮店星罗棋布,在此生活的居民浸润在烟火日常、人情暖意之中,来此citywalk的游客感受到摩登上海、诗和远方的魅力。“既有文艺范又有烟火气的愚园路,突破了‘网红不能常红’的怪圈。”顾洪辉说。
“城市依市而生,没有市的烟火气,就没有城市的温情和人情味。”湖南省政府参事成松柳说,一些地方为所谓的“整齐划一”“便于管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味破旧立新,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要引以为鉴。他提出,应多提倡“求善求美”的人文理性,想百姓所想,与百姓共情,让城市更亲民、更有人文魅力。
让一座城市有人文气息,除了做好便民工程外,还能做哪些事?“做好城市的色彩,让城市更出彩。”吴志强说,据他们调研,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尤其是“沪漂”,更喜欢温暖的色调,不喜欢“冷冷”的蓝色。年轻人聚集的空间和场所,很少有蓝色。上海如果想吸引、留住更多年轻人,不妨研究一下色彩。他还提出,既不能“清一色”,也不能是杂乱色彩,着迷的城市应是“主辅颜色占半边、色彩纷呈另一半”。
今年的世界城市日主题是“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呼应的是人民城市理念。回溯上海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的历史能够正常的看到,上海开放共享的城市精神已绵延百余年。
20世纪初,上海老城厢拆除城墙,打通城和厢的公共空间,推动商埠兴盛,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样式。
20世纪30 年代初,在上海城市总规《大上海计划》绘制中,提出“释放浦江岸线留作市民公有之途”,并规划了由一组公园绿地组成的环中心绿带,迄今仍在城市规划中起作用。
上海解放后,跑马厅被改建为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对公众开放。自此,公共空间与人民二字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后,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上海将南京东路改建为全天候人行通道,自此步行街模式风靡全国;在市中心建成延中绿地,开创大型公园绿地全开放之先河;将新天地改造为都市旅游景点,为老旧街区“引流”提供了经典案例;实现了“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贯通,让慢慢的变多的公园绿地打开围墙……这座以精细化管理著称的城市,一直在采用很多方法激活存量、优化结构,让一个个公共空间“生长”出来,造福于民。
“金币”巧克力制作机、“清明上河图”巧克力版、漫山遍野的牛奶糖……今年春节,坐落于宝山区大场镇的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开放了。这里曾是一座机器轰鸣的巧克力工厂,经过改建,变身为父母遛娃地、退休爷叔打卡地、承载上海工业甜蜜记忆之地。
“被注入文化功能的巧克力厂,成为新的景点。慢慢的变多见证工业辉煌的老厂房、老仓库,将转化为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新地标。”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说,当前,上海文创园区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以老码头、老厂房、老大楼等“五老登科”的存量,注入新业态、新模式、新企业、新资本、新人群的增量,打造为年轻人最集聚、最喜欢、最向往、最难忘的“四最”空间。
在夏雨看来,随着城市更新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主要路径,已经从增量扩张转变为盘活存量空间。这也代表着城市更新的实施主体从“一元主力”转为“多元主体”,城市更新项目需要社会各方参与。通过“二次生长”形成的城市新空间,要好看、好进,体现共建共享的理念;要兼具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既有“输血”也能“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正从‘形态开放’向‘功能开放’深化。”赵卫星提出,上海应同时发力“五大公共空间”:推广生境花园模式,打造生态型空间;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社区型空间;开放更多沿街空间,打造文化型空间、消费型空间、科创型空间。
今年夏秋之际三大台风来袭。面对一次次考验,上海凭借“硬核”能力有效应对,通过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努力建设韧性城市,提升面对自然灾害的“免疫力”“自愈力”“恢复力”。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表示,上海是一座高密度的超大城市,位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即使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速度能减缓,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现实要认清,并采取对应的策略。”他提出,上海应聚焦暴雨洪涝、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三个关键风险,切实提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应对能力。
韧性城市有两个特征:第一,将冲击强度小的风险吸收掉,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第二,面对冲击强度大的风险,城市在受损后能依靠自身能力迅速“回血”,就像弹簧受压反弹一样。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任希岩建议,在中心城区多建海绵式的口袋公园,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在郊区依托郊野公园打造湿地系统,发挥其蓄洪功能。
这些年,上海在中心城区开展试点,通过改造部分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排洪排涝能力。唐子来认为,对于暴雨洪涝,应采取堵、导、蓄、滞并重的策略。上海城市更新应适当留白,多留一些空地。对于一些空地——尤其是下沉式空地,除了赋予其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外,还应赋予其蓄洪功能,给洪水出路和空间,避免洪水排不出去的现象。
他还提出,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提早应对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如今,发达国家的相关基础设施很完备,但因为建得早,许多设施已进入集中老化期。跟着时间推移,上海今后也将面临这类难题。“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并非易事。打个比方,轨道交通能轻易停运吗?”他认为,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更新的成功经验要关注和借鉴。
不少与会者提出,建设韧性城市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账。建好韧性城市,其回报是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人民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底色更鲜亮。接下来,上海应加强完善落实机制,持续提供财政、金融、技术上的支持,加快建设更高质量韧性安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