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982年,成长在一个一般的农家。父亲是村里的教学先生,母亲勤劳地料理农活,家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唯有读书才干改变命运”,深深印刻在吴善柳的幼年回忆中。
从小到大,他都是乡亲们口中仰慕的目标:成果优异、明理听话,还常常帮爸爸妈妈干农活。
虽然日子单调得像一杯白开水,但他从未诉苦过,由于他心中有一个坚决的信仰:考上一所好大学,才干彻底改变本身的命运。
日复一日的课程组织、堆积如山的试卷,还有心里的沉重压力,似乎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肩上。
但不管多辛苦,他都没有畏缩,总是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试一次,总会成功。”
2001年,他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但他觉得还不够好,决然抛弃了入学时机,持续复读。
接下来几年,他一次次应战高考: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山大学;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2006年,南京大学;2007年,同济大学。
巨大的压力好像一张网紧紧包裹着他。偶然,他也会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但每逢翻开了解的讲义,看到那些公式定理时,他又咬紧牙关告知自己:“再坚持一下。”
九年的不懈努力,九年的孤单斗争,总算换来了这一纸通知书。他总算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做到了!”
他认真听讲、具体记载、热心参与评论,即使电机系的课程难度极高,他也乐此不疲。
无法之下,他离开了北京,来到河南郑州,在一所民办校园担任数学教师,月薪仅4000元。
郑州的日子节奏虽比北京慢,但物价并不低,4000元的薪酬扣除房租和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
亲朋好友得知他的现状,不免感叹:“考了十年清华,最终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在讲堂上,他依旧是一位自傲满满的教师,用自己的阅历鼓励学生:“我考了十次高考才考上清华,你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只需坚持到底,总会有归于你的路。”
他还常常使用课余时间,免费为校园的留守儿童教导功课,共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的讲堂总是充溢欢声笑语和火热掌声,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位亲热如“大哥哥”的教师。